本期申论轻松学的主题是:让家门口有更多优质儿科
关注公众号:事考必胜,每天五分钟,轻松学申论。
【背景资料】
“以前娃生病,我们总往大医院跑。现在社区也有了儿科,医生特别细心,需要时转诊至上级医院也不麻烦。”前不久,笔者探访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,听到不少群众点赞家门口的儿科服务。在北京,已有35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提供儿科诊疗服务,占比超过96.7%。
【标准表述】
从整体上看,儿童就医难仍是长期困扰许多家庭的问题。去基层医院,怕诊疗水平不够高、检查检验设备不够全、药品种类不丰富。奔大医院,常常“一号难求”,尤其是每逢儿童疾病高发期,往往人满为患,就诊体验不佳。
往大医院扎堆,导致分级诊疗出现梗阻,这种现象不只存在于儿科。孩子的健康备受家长重视,优质资源相对集中在大医院,许多人宁愿多跑腿、多花钱也要“一步到位”往大医院挤,加剧了医疗服务供需矛盾。
如何缓解这种矛盾?重点要做的,是立足分级诊疗、进一步完善儿科服务网络建设,从供给端发力。
【对策表述】
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底,我国儿科医师数量增长到23.4万人,但仍存在较大缺口。而且,儿科医生工作强度高、难度大、收入相对低,人才流失问题较为严重。加快补齐资源短板,着力从薪酬待遇、编制支持等方面提高儿科医生的职业吸引力和稳定性,是当务之急。
这一补短板的过程,不能平均用力,而应重点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。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儿科服务的比例达到90%以上”的目标,将“全国二、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均提供儿科服务”纳入今年为民服务的实事项目,体现了这样的政策导向。针对各地需求和薄弱环节,落实落细扶持政策,才能在扩大儿科医疗服务供给的同时优化资源布局。
有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科实力,除了配置增量资源,还要优化存量资源,加大力度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。儿科的建设,人才的培养,都需要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。吸引更多家长带孩子去基层医院就诊,就要通过互联网医疗、医联体建设等方式,把更多优质医疗服务送到基层,让人们看到家门口的儿科服务有直观而显著的变化。
【结语】
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,也是每个家庭的期盼。突出问题导向,坚持系统治理,加快补短板、强服务、优布局,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大医院儿科“冷热不均”的状况将得到有效改善,广大儿童也将享受到更加优质、便捷、高效的医疗服务。
素材来源:《人民日报》(2025年04月17日 第 09 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