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期申论轻松学的主题是:以数字化赋能韧性城市建设
关注公众号:事考必胜,每天五分钟,轻松学申论。
【背景资料】
近日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》明确提出,要“推进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”。新形势下,运用前沿技术推动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,已成为城市“强筋健骨”的必由之路。
【标准表述】
当前,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和水平持续提高,基础设施总量大幅扩增。与此同时,由于基础设施年久老化,供水管网内壁锈垢和微生物滋生,管线暴露、位移甚至泄漏等问题时有发生,城市基础设施的承灾能力明显不足,给社会的正常运转以及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。
数字化为城市基础设施运维和管理提供了“千里眼、顺风耳”。各地需加快基础设施数据平台建设,打通跨行业、跨部门的“数据烟囱”,建立聚合全类别基础设施的大数据底座,打造城市基础设施“全景可视化”的“一张图”平台,实现基础设施的智慧化运营、维护与管理。
【对策表述】
高效的组织联动是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。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涉及众多部门,数据应用能否得到组织的协调响应,决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的成效。各地需明确数据提供方、管理方、使用方的权责,建立综合管理部门、行业主管部门和权属责任单位的“职责矩阵”,细化“运维监管、分级预警、处置干预、应急调度”全流程责任清单,消除基础设施运维监管中的“责任模糊地带”。
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耗资巨大,还涉及高额的后期运维成本和系统升级迭代的成本。要使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,就要考虑“花小钱办大事”的长久之计。各地要避免重复投资,坚持“利旧利现”原则,用好已建系统,将资源用在“刀刃”上。同时,遵循风险可控、商业自主的原则,推动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,明确各方在投资、建设、管理、运营、维护等各个阶段的权责,减轻政府财政负担。此外,要发挥城市群的集聚优势,打造多中心辐射的分布式网络,以有限资源实现更广泛的数字服务覆盖。
人民群众是否满意,是检验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效的标准。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应着眼提升民生福祉、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。只有紧贴市民生活和社会发展需要,杜绝“急功近利”的政绩观,才能持续为城市安全和高质量发展“强筋健骨”,真正赋能城市韧性建设,推动城市安全发展。
【结语】
数字化转型为城市基础设施注入新活力,提升安全与管理效率,促进可持续发展。各地需加强协同合作,优化资源配置,确保民生福祉。通过创新技术和科学管理,新型基础设施将助力构建韧性城市,实现安全、繁荣与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。
素材来源:《光明日报》(2025年01月08日 10版)